5月28日,以“聚焦安全、舒適、綠色、智慧,推進既有建筑和老舊小區改造”為主題的“第十七屆既有建筑改造大會”在煙臺召開。我院提報的“藏馬山居安置區改造工程”、“被動房住宅推廣示范小區”、“大小平嶺村莊搬遷改造”三個項目,經過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和中國城鎮化促進會的聯合評審,從全國眾多優秀申報案例中脫穎而出,成功入選“2025年度好小區、好社區實踐案例”!
此次評選范圍面向全國廣泛征集,旨在挖掘在安全健康宜居、低碳生活環境、智能化服務等方面具有突出表現的優秀案例。在激烈的競爭中,我院以上三大項目憑借前瞻性的設計理念和技術創新實踐嶄露頭角。
藏馬山居安置區改造工程:體現了對建筑美學、空間品質與居住舒適度的極致追求,是安全健康宜居理念的生動詮釋。項目堅持用設計解決農民實際問題,以山水特質、鄉村文化主題為設計出發點,延續原始村莊“珠鏈式”分布的空間形態,通過生態廊道、鄉村文化主軸、組團景觀等設施,形成綠樹成蔭、山水交融的組團簇群化布局,塑造承載田園鄉愁、體現現代文明的齊魯版“富春山居圖”。
被動房住宅推廣示范小區:位于青島片區中德生態園區塊,是山東省超低能耗、低碳建設、居住品質提升先行先試建設的綠色生態社區,也是全國首批被動房住宅建筑示范項目。項目獲得兩項國家十三五課題示范項目稱號——“近零能耗建筑技術體系及關鍵技術開發”和“城市新區綠色規劃設計技術集成與示范”。
該小區按照德國被動房標準進行設計與建設,并將被動房的設計理念及技術手段融入整個建筑生命周期,充分展示了其應用的先進科學技術成果。
大小平嶺村莊搬遷改造:項目以提升居民生活品質、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為核心,在規劃建設中充分考慮基礎設施完善與商業配套布局。
項目設計尊重安置區各項資源“均好性”原則,重塑“親仁善鄰”的中國傳統鄰里關系,打造舒適、緊湊、可達性良好的共享空間,為居民提供交流的平臺與空間。整體規劃布局采用人車分流,各居住組團皆采用地下車庫,降低地面交通干擾,保證居住空間安全,打造花園式景觀居住空間。
這三大項目同時獲得國家級實踐案例,不僅彰顯了我院在城市更新、綠色建筑、鄉村振興等多維度的技術實力和創新能力,也體現了我們在服務國家戰略、響應民生需求的責任與擔當。這份榮譽將激勵我們全院上下再接再厲,繼續秉承“專業、創新、團隊、責任”的核心理念,不斷提升設計與服務水平,為創造更多安全、健康、宜居、低碳、智能的現代社區貢獻智慧與力量,推動城市建設邁向高質量發展階段!
展望未來,我院將繼續深耕城市更新與人居環境改善領域,以創新驅動發展,以品質鑄就品牌,不斷書寫建筑設計服務人民美好生活的新篇章!